十六朝起开设了科举制度,至今为止,每一年状元郎,无一例外成为天朝的栋梁。

    所谓举荐信,换一个说法,就是内定的状元名额,内容无非也是些‘主考大人,这个少年郎很不错哟,我把他推荐给你。’之类的内容。

    不是所有大臣都有资格写举荐信。

    比如今年的主考是燕王,燕王的政敌不能恬不知耻的往人家那儿写信吧?

    除此之外,燕王堂堂一个得宠亲王,四品以下的官儿好意思往人家那儿写信吗?

    你的多大的面儿啊?

    这样三筛五筛下来,其实能往燕王府递信的人并不多。

    主考综合各方面因素,在众多被举荐上来的学子中挑选一个,将名额内定了。

    当然,也有主考一个都瞧不上,让学子们硬考的。

    所以这将来的试图如何,除了本身的硬实力,运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

    科举每三年举一次,燕王上次当主考是九年前,也就是三届前,那一届的状元就是如今的周学士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周学士是燕王的门生。

    并不是中了状元就能一步登天,拔了头筹,只代表你有了当官儿的资格,几乎每一任状元,最开始都只是个七八品的芝麻官儿,最后能往上爬到什么位置,端看个人能力。

    周学士算是能力拔尖的,他嘴甜办事也牢靠,深得燕王信任,短短九年连连晋升,做到如今的位置。

    今年他举荐的人是商将军家的独子商麟,荐为武状元。

    周学士收了商将军不少礼,也吃了人家不少酒,才将此事应承下来。

    商将军早年征战八方,在朝中有威名赫赫,其子青出于蓝,武功极高,只是这两年边境安稳,一直没有什么机会给他建功立业,商将军这才动了武状元的念头。

    他自己虽然对儿子很有信心,但他商家儿郎既然参考了,那就决不能让别人摘了武状元的头衔,凡是还是要求一个万无一失。

    燕王其实对商麟有些印象,两年前春猎的时候,此子英武不凡,给人留下了不浅的印象。

    进入周学士送举荐信来,他一看,举荐的竟然是商麟,当时就留下了信,并让人给周学士回了话。

    今年如果没有意外,武状元非商麟莫属了。

    可大考就在三日后了,燕王府却招贼,丢了信?